Thursday, November 7, 2013

【請做值得孩子模仿的事】



兒童來到這個地球上,成長和學習的主要方式就是模仿。

上個世紀七十年代,研究兒童發展的科學家們發現,小寶寶出生36個小時左右,就能夠模仿成年人的表情。成年人抱著新生兒做什麼表情,小寶寶也隨之做出相應的表情,很萌很有愛。

關於兒童學習的主要方式是模仿身邊的成年人這一論點,學界早已達成共識。但對此現象的生理性解釋,卻是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葉,由一群意大利科學家發現的 ——他們發現在我們腦的前運動皮層裡,有一組特殊的神經細胞,當看到別人做出什麼動作時,這組細胞活躍起來,彷彿自己也在做這件事情。科學家們把這組神經 細胞叫做“鏡像神經元”。

常常有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出門在外不願和人打招呼,每當這時候,我都會告訴他們:“如果你不以身作則、言傳身教,無論他多大了,都不會無師自通,突然一天 就明白了怎樣和別人打交道。你不引導他,只是要求他必須懂禮貌、主動大方,不然就批評他,給他扣一堆帽子,其實對他是不公正的。”

鏡像神經元研究表明,兒童並非單純機械地模仿動作,而是更加敏銳地覺察到他人的意圖以及行動的後果,並加以模仿。比如,剛出生兩天的小寶寶就能夠識別出真哭和假哭。這也從生理學方面解釋了同理心的來源。

很多人難以理解孩子模仿成人內心狀態這一概念,因為我們早已習慣把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隱藏起來,戴著一副別人或社會認可並接受的面俱生活。有些時候我們自己都糊塗了,混淆了,弄不清楚自己內心到底是什麼狀態。

  但是孩子都是有魔法的,他們都會“讀心術”。不管你表面上呈現什麼樣子,孩子都會直接反映出你內心真實的狀態。舉個最常見的例子:早晨媽媽送孩子去幼 兒園,孩子死活不讓媽媽走,撕心裂肺地嚎哭,哭得天塌地陷。然後呢?媽媽一旦出了幼兒園大門,身影剛剛從視線裡消失,孩子立馬就不哭了,跟老師和同學玩得 好著呢。第二天早晨,再次上演生離死別一幕。

  這是怎麼回事呢?刨去一些其他因素不說,大部分時間,孩子反映或曰反射的,是媽媽的內心狀態。也就是說,不是孩子捨不得媽媽,而是媽媽捨不得孩子。媽媽當然不好意思當眾嚎啕大哭,孩子沒這麼多面子方面的考慮,那就替媽媽把內心的感受演繹出來!

  所以我經常跟家長們說,別老盯著孩子身上的毛病,你在孩子身上看不慣的地方,在你自己身上都能找到。孩子是成人的鏡子,而且是面“照妖鏡”,能照出成 人華麗的袍子底下隱藏著什麼見不得人的醜陋。有悟性的父母會自省,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,改變自己,也就改變了孩子;悟性差的父母會惱羞成怒,或者不肯承認 這是自己的問題,不肯在自己身上下功夫,因為改變自己太痛苦太困難了,折騰和控制孩子還是比較容易的,於是跟孩子較勁,最後的結果肯定是兩敗俱傷。

  事實上,模仿是人類的天性,它是促進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。不是說人長大了,就不模仿別人了。鏡像神經元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腦中,我們成人 之間也互相模仿,互為鏡像。如果一個人不斷地撓痒癢,邊上的人很快就會覺得身上也癢起來;打哈欠會“傳染”;一個人不斷地嗽嗓子,你的嗓子也開始不舒服; 看見別人吃東西,尤其吃得特香的樣子,你也忍不住餓了;看別人打球,你也跟著使勁兒,要不球賽那麼好看呢,你坐在電視機跟前兒,就感同身受了!

  對成人互相模仿的研究,100多年前就有了,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到達一個高峰,延續至今。心理學家們發現,我們相互模仿的範圍非常廣泛,不僅模仿動作, 也模仿語言,包括用詞和聲調,我們還模仿別人的表情和行為,跟一個愛笑的人在一起,我們笑得會更多;跟一個滿臉舊社會的人在一起,我們就沒那麼開心了。

  最重要的是,我們會不知不覺地互相模仿情緒、感受、判斷和價值觀。這下子這事兒就鬧大發了,也就是說,無論你意識與否、無論你樂意與否,你的一舉一動、一言一行、一思一念,都影響著他人,進而影響著整個社會。

你可能會說:我哪兒有那麼大能耐!能影響得了全社會!

其實,能影響社會的不都是名人、政要等,或者是小 時候 老師給我們樹立的偶像、榜樣。真正發揮影響力量的,都是身邊看得見摸得著的人。

  我就想給大家留下一個提示:

  在生活中,僅僅做值得模仿的事

作者:小巫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